课外天地 李树青学习天地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检索课件 → 苏新宁:中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何时休?


  共有1495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苏新宁:中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何时休?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管理员
等级:管理员 帖子:1939 积分:26594 威望:0 精华:34 注册:2003/12/30 16:34:32
苏新宁:中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何时休?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2/24 14:32:49 [只看该作者]

http://skch.nju.edu.cn/showResearch.php?id=142

 

 

一、我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

  2014年,SCI收录自然科学论文159.67万篇,其中我国被收录了19.01万篇,占12.08%,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SSCI收录的社会科学类论文为38.68万篇,其中收录的我国社会科学类论文0.92万篇,虽然仅为整个SSCI论文的2.38%,但增速极为迅猛,相比2010年几乎增长了1倍。中国的国际论文虽然整体上数量非常多,但被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论文从没有被引用过。同时,上述被SCI和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发表在中国自己主办的期刊上的相对越来越少,SCI论文从2000年的40%发表在中国的SCI期刊上,到2014这一比率降为不到20%,在这期间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从59种达到了139种,增加了两倍多。而中国的SSCI论文更是95%以上发表在国外主办的期刊上。据统计,我国国际高影响力的论文中,发表在本土SCI和SSCI期刊上的论文寥寥无几。从目前研究者投稿的意愿上看,根据相关的调研,科研工作者更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论文投稿至国外的期刊上,对于质量相对低一些的或者不那么重要的论文方才投到本土期刊上,从而造成了本土期刊尤其是以中文语言为载体的国内期刊难以收到一流的、高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目前中国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正如中国科学院汪品先院士所痛心疾首地指出的那样“现在,在中国科学界你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外国人出题目,我们买国外的仪器去做,做出来的结果,发表在人家的杂志上,去支持人家的结论”。这似乎就是在自己土壤中孕育出的优质花卉,待到开放时却放到了他人的土地上,供他人欣赏。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创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对于曾经攻破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等相应科研难题并推出世界级一流研究成果的中国来说如何控制优秀科研论文急速外流的这一趋势成为了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二、优秀论文外流原因

  正如英格兰哲学家休谟所说:“人人都承认,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国内论文外流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经过细致地梳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对论文外流缺乏宏观引导

  自实行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与日俱增,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家鼓励中国的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际期刊上发文要求被扩大化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在进行学科评估、博士点增列以及重要基地的评审中,无不把SCI和SSCI论文,尤其是发表在国外主办的期刊上的SCI和SSCI论文,作为缺一不可的指标。在这一标准的刺激下,国内的优秀论文纷纷涌向了国际期刊,而本土的SCI期刊也只能退至次要的位置,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的优秀期刊在国际上只能沦为二、三流期刊。从近几年我国优秀论文外流的速度上看,我国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与国际一流期刊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国家需要从宏观政策上引导,以淡化国内外SCI和SSCI期刊的差别,确立以文评文而非以刊评文的评价机制。

  (2)科研考核机制刺激优秀论文外流

  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为应对国家对机构科研水平的评估体系,在本单位的职称、绩效的评定和评估中,更是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SSCI论文作为重要指标。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我国优秀论文急速投向了国际期刊。根据统计数据,高校所发表的国际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博士研究生,这也与高校对研究生的考核有密切的关联。许多高校均把是否发表了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对博士生考核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关联起来。同样的情况下,博士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的毕业生,在面向高校特别是211以上的高校或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单位的求职过程中,如果没有国际SCI或SSCI论文基本上是“寸步难行”。科学研究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各高校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自身的特点,设定国际化发展目标本是一件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单一追求杂志等级,或一刀切的发表国际SCI和SSCI论文来衡量的话,轻则有失偏颇、重则因噎废食,严重影响了本土期刊水平提升和国际化的进程。因此,我们的科研考核方向必须调整,对于论文考核在“重刊”的同时更应注重论文本身的质量和水平。否则,国内论文外流的趋势不仅不会停止,反而这一趋势会变的愈发严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本土期刊的发展。

  (3)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还很缺乏

  高水平论文的外流极大的影响了我国高水平期刊建设进程,同时,高水平期刊的缺乏又刺激着我国高水平论文的外流。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我国期刊目前较少达到国际一流期刊的重要障碍。根据JCR2014年最新期刊排名中,Top500的期刊中,我国期刊屈指可数,仅有5种期刊。在JCR2014的报告中,中国SSCI期刊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只有3种。在某种程度上我国高水平期刊的稀少是导致高水平科研成果发在国外期刊上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因素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制定的对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进行重奖的绩效政策刺激下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4)国内期刊运作机制与国际化水平尚待提升

  正如习总书记引用古语所常说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国内优秀论文的大量外流,本土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运作机制也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期刊的体制上看,绝大部分期刊是非独立法人的编辑部,缺乏主体性、独立性和灵活性,导致期刊的运作停留在国内平台上,期刊的发行也局限在国内,缺乏与国际期刊公开竞争的机会。论文审稿的国际化程度也较低,绝大部分的审稿专家源自于本土专家,致使本土期刊的学术论文难以从国际水平视角考察论文的质量。期刊的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例如同样是SCI收录的化学期刊,国际期刊的编委会人员中期刊主办国人员基本上在60%左右,而我国的期刊中相应人员的比重则在80%左右,更缺乏各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由于运作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编委国际化程度较低,所以本土期刊的稿源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期刊的本土作者论文占据8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期刊质量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三、建议与措施

  国内优秀论文的外流极大的影响了国内高水平期刊建设进程,作为科技学术论文的产出大国,如果缺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强国。然而,针对我国优秀论文的急速外流,我国期刊水平与国际优秀期刊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倡导我国优秀论文投稿本土期刊?如何激励本土期刊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1)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国家引导

  为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对高水平论文留在本土期刊上进行引导。例如,要求对由国家财政资助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1国家协同创新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与委托项目所产生的部分成果优先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期刊上,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包括中国进入SCI的期刊)首发的制度;在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评定的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在本土期刊上,构建人才评定的本土期刊论文倾斜体制。从制度上确保国内期刊能第一时间刊发国内重大、基础和前沿的科研成果。

  (2)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际顶级期刊

  结合中国的优势学科、瞄准国际学科发展的趋势,集中国内一流学者、广纳国际知名学者,基于“顶层架构”理念,树立兴办国际期刊的意识。在具体操作上,集中“期刊专项、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和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的经费,重点资助3-5个综合期刊和各学科2-3个专业期刊,打造中国的“Science”、“Nature”、“Cell”和各学科的顶级期刊。通过打造国际顶级期刊实现对国内和国际有重要影响论文的刊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顶尖论文外流的问题,而且促进国际顶尖论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调整科研绩效考评政策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弹性的、多维度的绩效考核措施。正如“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所说“由于科研管理者的懒惰,希望一个数字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评估人也好,评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标,若只要求一个字‘快’,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综合的评估指标。”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者一方面要从认识上增进对SCI和SSCI论文的全面了解,破解对SCI和SSCI论文的“迷信”,另一方面在制定绩效考核政策过程中,既要考虑高影响国际论文的重要性,又要兼顾发表在国内期刊上高质量论文的影响力。绩效考评政策的调整是实现遏制优秀论文加速外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论文外流这一问题最有效的举措。完全土生土长的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提醒我们,我们的科研绩效评估政策不能绝对的崇外贬内,要有引领世界科技的胸怀,通过政策的调整促进我国科技期刊逐步走向世界巅峰。

  (4)深化期刊体制改革,提升期刊的竞争力

  国内期刊要全方位提升自身质量、增强期刊的影响力。打破对学术期刊尤其是对科技期刊的机制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让学术期刊在集约化、专业化、数字化之路上形成独立、自主、有竞争力的管理模式;结合大数据这一发展趋势,实现对期刊的开放存取,促进国内外的研究者检索、下载和阅读,借鉴社交媒体和全评价(Altmetrics)的理念,对国内学术期刊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进而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力;根据期刊自身特征,增强中文语种的期刊向英文语种期刊的转变力度,使英文的科技期刊达到整个期刊的15%左右,实现编委的国际化并让外籍编委人数超六成以上,同时九成以上的稿件送国际专家外审,并通过多种渠道刊登国外研究者的成果,针对特定的期刊适当扩大刊登论文的数量。从市场化这一制度和国际化这一潮流出发,针对中国期刊的特点,全面提升期刊的质量是减缓当前论文外流和最终实现优秀论文“回流”的根本所在。

  (5)设立国内科技论文评奖机制

  为了激励我国学者优秀论文发表于国内期刊,促进国内优秀论文投稿本土期刊上,建议设立科技论文的国家级奖励制度,每年开展本土期刊(包括中国进入SCI的期刊)刊载论文的国家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吸引更多优秀论文发表于国内期刊。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我国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也为打造我国国际顶级期刊奠定基础。当我国期刊已完全进入国际一流期刊大家庭之时,可以将优秀论文的评选拓展之国际期刊。

  萨尔瓦多谚语说:“语言不灭,民族不亡。”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不仅希望看到更多用中文撰写的优秀学术研究论文,而且在“科学无国界,论文有国别”的共识下,在中国人兴办的国际期刊上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屠呦呦教授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这一“希望”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本文作者:苏新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东波,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