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佛,大家一定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香雾缭绕的寺院、金光庄严的大佛之类的景象。很多人信,很多人也不信,都各有各的道理。今天我来说说我对佛的一些认识。
我认为对佛的认识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先想想有些人为什么信佛吧!烧香捐钱,求神拜佛,总是要许许愿,希望佛祖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说到底,信佛也是为了一种利。说到利,很多人耻言之,其实君子求利无可厚非,无利无以立于世。只要取之有道,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利益,这应该是一个美好世界的图景。但是,不信佛的人也在逐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此说来,信佛和不信佛就没有区别了吗?其实存在一个明显的区别。信佛求利在乎外,总是希望外界力量赐予自己某种利益,而一般人的逐利在乎内,通过个人奋发图强,希有所报。所以,通常在困苦的年代中,信佛者更多一些,而在太平盛世中,众人皆无暇以言佛。话到此,似乎觉得信佛的意义不是很大了?从这个层次来看,确实不大,但是它仍有很多益处,最大好处在于为人们寻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手段。很多人会觉得这很可笑,岂非自己欺骗自己?其实,如果人没有一种可以安慰自己的手段是可悲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都是在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给慰藉自己灵魂的事物。科学是慰藉肉体的,而宗教是慰藉灵魂的。尤其遇到困难、失败和痛苦时,这种感觉更甚。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从古到今,从内到外,任何宗教都在起到这样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次,当然,在很大层次上,第一层次的信佛是低级的,以求利为本义,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种功利思想,更何况它还仅仅是一种心灵安慰。那么信佛的更高层次是什么呢?我国的佛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度己,大乘度人,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度众生,最终成佛为最高目标。从度己到度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可以让更多的人信佛,把这种信佛的好处普及开来,不仅仅给自己独享。我一直觉得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与我国特有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文化一直都强调集体和谐,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都人心向善,那必定是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
第三层次,前面两种层次已经说完,不知诸位有何感想?两者不同之处已经明了,那么共同之处在于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都是求佛取利,利人利己都是利。不过,这个利是真的吗?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一切都变得虚幻起来。它是去西方极乐世界,下辈子投胎变成贵人。在说明之前,我想请各位有空不妨到大街上去看一看,你可以观察一下来去行人的表情和眼神,当然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虽然我们可以阅历不够,但我想大部分仍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情况。你不妨估计一下,这些人中自己感觉幸福的比例有多大?一个内心充盈感觉喜悦的人和一个奔波沉迷于世务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估计这个比例不大。我们都是很苦的,不快乐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内心充满抱怨、不满、忿恨、恐慌和不安定,这肯定不是幸福的感觉。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想,设想有个上帝也在默默的注视着我们,你会发现自己和他们一样,也很可怜,终日奔波为了什么?那我们不奔波了?
我一直觉得我们要分清求取幸福于谋生要区分开来,正如科学和宗教要区分开来一样。为了求取内心的幸福,不能*谋生的方法来求取,“财富如同海水,喝的越多,人越渴”。那么如何获得幸福的感觉呢?不妨做一设想,我们在大海在航行,是不是很幸福?难说!那我们不妨想什么才是不幸福?当巨浪滔天的时候,那一定是最不幸福的时候,此时的幸福即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说到底,要想幸福,在于心。有一偈语诗说得好:“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佛经也说,佛、心和众人皆一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原本都是快乐的,正如小孩一样。西谚又云:“Child is the father of men”。为什么又不快乐了?变成凡人了?我们终日被大量外在的诱惑、内在的虚妄所染化,蒙蔽了本性,以苦为乐,通过追求这些通常意义上的成功来希望获取幸福的感觉。事实上,这可能吗?我一直不赞成现在的成功励志教育,首先这种成功者少之又少,每个成功者的道路和方法都是难以复制的,更何况这种幸福感难以持久,正如买东西一样,最幸福的感觉是在去买东西的路上,买到即刻消失。现在的成功励志教育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法,最终的目标正如精英教育一样,是培养少数优秀者和大多数失意者。
其实,我们无需舍近求远,获取幸福,成佛只需反求于内心即可。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把心深深的平静下来,把自己做好。端正心态,不妄想、不妄动,你会突然发觉,原来世界很快乐,自己也很快乐。心到即是佛,心不到即是众人,这就是为什么说佛、心和众人皆一义。这时再去做什么事情,你也会发现容易的多,不论成功不成功,一些都是很自然的,你在获取这个过程中的幸福感!别人看你也会觉得你有了变化,正如古人所云“内圣而外王”。